中國城隍廟現狀統計之江蘇篇(含上海)
在南京雞鳴寺一帶,建于明洪武年間,為南京城十廟之一,現已無存。
利用狀況:曾用作縫紉機廠,現為居民區。
備注:另有古城隍廟在府治漢西門大街,久已無存。
在南京市溧水區,位于舊城墻北城外,始建于唐,祀唐季康,已重建并建有城隍廟商業街區。
備注:另有古城隍廟在府治漢西門大街,久已無存。
在南京市六合區,在現六合城墻遺存和文廟之間,明初已有規模,祀英布,計劃復建。
年代:始建于明洪武九年,初為江浦縣城隍廟,縣治遷出浦口城后改為玉虛觀,但前殿仍奉城隍。清光緒年間重建。
祀主:監察司民威靈公周苛,附祀樊公、劉昌祖、蔡襄、盧珖、董元炳、湯和等。另陳文龍為福州府城隍。
大殿形制:硬山灰瓦,面闊三間,勾連搭抱廈。
利用狀況:曾為空軍地兩用人才學校,現屬新東方烹飪學校。
年代:始建于宋,明洪武三年建于今址。現存大殿為明代,儀門清同治十二年重建。
大殿形制:單檐歇山,面闊五間,灰瓦出小抱廈(三間),工字殿。
留存:存儀門至工字大殿,內存《三橫四直圖碑》。
文保級別: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城隍廟工字殿,包括三橫四直圖碑和附屬建筑)。
保護狀況:已修繕完好并重建部分建筑。寢殿舊址移入寶蓮寺大殿。
利用狀況:曾為車輛制造廠、交通工具制造廠、雜稈纖維廠、棉線廠、頭部線廠等。現恢復道教活動。
地址:蘇州市姑蘇區(府城隍廟東側)。
年代:始建于明萬歷二十三年,清嘉慶二十年重建,相傳為周瑜故宅。
祀主:待考,兼任七省漕運都城隍。
大殿性質:硬山灰瓦,面闊三間,勾連搭抱廈。
留存:存儀門、大殿及抱廈,東路存兩進建筑。
利用狀況:曾為察院場民辦小學,現為察院場社區活動中心。縣城隍在府廟供奉。
地址:蘇州市姑蘇區(府城隍廟西側)。
利用狀況:舊址現為居民區,縣城隍在府廟供奉。
地址:蘇州市姑蘇區平江路街區內。
祀主:原有提議以張明為城隍,未采用而祀于配殿。
留存:存寢殿(后樓)和配殿。部分碑刻存于府文廟。
利用狀況:現為民居,縣城隍在府廟供奉。
祀主:護國常熟縣城隍之神,靈佑侯。
留存:存一樓房,另有部分古樹殘石,石獅子一對移于昭明太子讀書臺。
保護狀況:已修繕完好,后方開辟園林。
年代:清雍正十一年以錢謙益故居改建。
祀主:襄順昭文縣城隍之神,靈佑侯。
留存:存古銀杏和殘石,卷云石移至虞山公園。
利用狀況:曾為虞陽小學,現為居民區。
年代:始建于宋,明洪武三年移于現址,清光緒年間重建。
留存:存古銀杏和殘石,卷云石移至虞山公園。
利用狀況:現新建仿古建筑為昆曲博物館。
年代:始建年代不詳,現存建筑為清。
大殿形制:單檐歇山,面闊五間,灰瓦
保護狀況:已修繕完好并重建戲臺。
利用狀況:曾為廠房,現修繕為景點。
年代:始建年代不詳,現存建筑為清。
位于蘇州市吳中區甪直鎮西南張陵山,現重建為張陵禪寺。
位于蘇州市吳江區黎里鎮,原名昭靈侯廟,又名禊湖道院,祀李明,百姓習慣稱為城隍廟,存大殿、偏殿殿和石橋,現為吳江控制保護建筑。
位于蘇州市吳中區車坊鎮大姚村,相傳始建于明,現為重建。
在今揚州市廣陵區石塔寺和舊江都縣署附近,供廣陵忠佑伯,現無存。
年代:始建于唐,宋元符二年、明正統四年、萬歷七年、清雍正年間、咸豐四年多次修復。現儀門和大殿、二十四司仍為明式樣。
大殿性質:單檐歇山,面闊五間,灰瓦出抱廈(五間硬山)。
留存:大門至大殿建筑群保存完整。
文保級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利用狀況:曾為藥廠、醫院用房、住宅,現已恢復道教場所。
年代:始建于明洪武二年,現存建筑為明建清修。
大殿性質:硬山灰瓦,面闊三間,出抱廈(三間硬山)
留存:存大殿及抱廈,廂房和后寢疑似留存。
保護狀況:已修繕完好(山門被拆)。
利用狀況:曾為糧食局,現為佛教寶嚴寺所占,城隍在西郊文昌廟恢復祭祀。
位于鹽城市東臺市,始建于明崇禎元年,清乾隆三十六年擴建。現廟遷至西溪重建并作為道教協會。
位于揚州市寶應縣,始建于明洪武四年,祀忠佑伯,前有城隍廟橋,現廟和橋均無存,舊址占為寧國寺,僅留城隍廟街地名。
地址:揚州市邗江區堡城村(揚州城遺址唐子城內大都督府舊址)。
年代:始建于宋,現存建筑為清光緒年間重建。
位于揚州市江都區邵伯鎮。始建于明洪武三年(搜鹽所),明末所移于儀征后改城隍廟。原廟已毀,現已恢復并作為祭祀場所。
位于南通市海安市,非古縣治。由上海城隍廟投資計劃新建城隍廟和商業街區。
年代:始建于明洪武初年,現存建筑為民國。
文保級別: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中山紀念堂)。
利用狀況:民國時改中山紀念堂,曾為飯店,現作為辛亥革命展館。
利用狀況:曾為小學,現作為景點。
年代:始建于元至大年間,明洪武二年遷現址,現存建筑為清。
留存:存儀門戲樓和西偏廳、外戲臺。
保護狀況:因原址建商場,舊建筑拆解重建。
利用狀況:曾為學校、少年宮,現為景觀建筑。
年代:始建于明洪武年間,現存建筑為清。
文保級別: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瀛園)。
利用狀況:瀛園現為景點開放,城隍廟舊址為電影院。
位于無錫市江陰市,廟已無存,狀元亭(原在文廟,后遷城隍廟)移至中山公園。
位于泰州市靖江市,始建于明成化十年,祀水部尚書靈應侯兆正濤,舊址拆除建人民會堂,于西郊公園恢復城隍廟并作為道教協會。
年代:始建于明洪武年間,現存建筑為清光緒七年。
文保級別:宜興市文物保護單位(城隍廟戲樓)。
年代:始建于明洪武年間,現存建筑為清。
大殿形制:硬山灰瓦,面闊三間,勾連搭抱廈。
利用狀況:曾為廠房,現已恢復道教場所。
在淮安市淮安區,舊址現為總工會,已無存。
清江浦府城城隍廟(淮安府城隍廟)★
地址:淮安市清江浦區輪埠路(清河縣城隍廟在水渡口)。
位于鹽城市亭湖區舊縣城東北角,現無存。
年代:始建于宋,現存建筑為清光緒年間。
位于鎮江市丹陽市西門大街,與原縣署、文廟比鄰,現無存,舊址為幼兒園,有計劃復建。另外城內仍有城隍廟會。
位于徐州市銅山區青年路266號大院處,始建于明洪武二年,祀紀信,現無存。大殿三間歇山出抱廈(斷檐升箭口三間)
宿遷縣城隍廟分廟(顯佑伯行宮)★
年代:始建于清康熙年間,現存建筑為清末。
文保級別:宿遷市文物保護單位(敕建顯佑伯行宮)。
利用狀況:原為民居,現為景點建筑。
備注:該處為分廟,原城隍廟在項王故里北首,始建于宋,已無存。
位于徐州市邳州市邳城鎮,始建于宋,祀米芾,現無存。
位于徐州市豐縣,已無存,僅存城隍廟街的地名。
位于安徽省宿州市蕭縣,始建于明萬歷年間,已無存,現有城隍廟市場。
年代:始建于宋政和四年,現存照壁為明洪武三年。
留存:存照壁、古井、殘石和古樹等。
文保級別: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方塔園)。
年代:始建于明永樂年間,現存大殿為民國建筑,部分園林建筑為清末。
大殿形制:單檐歇山,面闊三間,灰瓦工字殿(三間歇山)。
留存:存大殿、寢殿以及花園(東園&潘氏舊園,現都歸入豫園)。
文保級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豫園),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上海城隍廟)。
保護狀況:已修繕完好并部分重建。
利用狀況:豫園點春堂曾為小刀會起義指揮部,曾都由豫園商城利用,現廟宇本體為道教場所,豫園為景點,湖心亭和部分舊址為商業建筑。
年代:始建于明萬歷元年,太平天國時毀于清軍和洋***隊,清光緒十年重建。
留存:存儀門戲臺、寢殿和園林(曲水園)。
文保級別: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曲水園),青浦區文物保護單位。
保護狀況:已修繕完好并重建建筑群。
利用狀況:青浦教案事件舊址,曾為青浦博物館,現為道教活動場所,曲水園為景點。
位于上海浦東新區川沙街道川沙城內,始建于明嘉靖年間,祀廣揚衛指揮昭武將軍威靈公。現為重建。
位于上海市金山區金山衛故城內,原有五進規模,現僅存遺址。
地址:上海直轄市青浦區朱家角鎮。
大殿形制:單檐歇山,面闊五間,灰瓦出抱廈(五間歇山)。
地址:上海直轄市浦東新區六灶鎮。
年代:始建于清康熙初年,道光初年重建。
大殿形制:懸山灰瓦,面闊三間,出抱廈(懸山三間)。
地址:上海直轄市浦東新區航頭街道四組。
年代: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現存建筑為清。
大殿形制:硬山灰瓦,面闊三間,出抱廈。
利用狀況:現恢復祭祀,僅十五開放。
地址:上海直轄市青浦區重固鎮章堰村。
大殿形制:硬山灰瓦,面闊五間,出抱廈。
保護狀況:已修繕完好(大殿疑已翻建)。
利用狀況:曾為學校和倉庫,現恢復道教活動。
年代:始建于明隆慶年間,現存建筑為清。
位于上海奉賢區莊行鎮鄔橋社區張塘村。祀李待問,現為新建。
在上海奉賢區柘林鎮,柘林為明代所建城堡,現城隍廟則為新建。
位于上海松江區廣富林街道,為16年新建,和關帝廟、三元宮組成一體。供奉松江府城隍、婁縣城隍、富林城隍。
年代:始建于宋嘉定年間,明洪武三年移現址,現存建筑為清。
大殿形制:單檐歇山,面闊三間,灰瓦出小抱廈(三間歇山),工字殿。
留存:存大殿至寢殿和園林(并入秋霞圃)。
文保級別: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秋霞圃、城隍廟)。
利用狀況:曾為嘉定博物館,現恢復道教活動,秋霞圃為景點。
位于上海直轄市崇明區,始建于明萬歷年間,屢毀屢建,已無存。
位于上海崇明區堡鎮,僅存石獅,現為不可移動文物。
年代:始建于宋建隆二年,現存大殿仍為明構。
大殿形制:單檐歇山,面闊五間,灰瓦出抱廈(三間歇山),工字殿(廊自大殿通儀門至大門)。
留存:存儀門至大殿建筑群及元辰殿、財神殿。
保護狀況:遷建至護城河外并新建建筑群。
利用狀況:現恢復道教活動,原址為商業用地。
年代:始建于北宋咸平二年,現存建筑為清。
大殿形制:單檐歇山,面闊五間,前出抱廈。
留存:存儀門、大殿和月臺(搬至慶云寺做大雄寶殿),原址有古井和銀杏。
文保級別:泰興市文物保護單位(慶云寺)。
利用狀況:曾為小學,原大殿現挪用為慶云寺大雄寶殿。現又新建城隍廟為道教場所。
年代:始建于北宋咸平二年,現存建筑為清。
大殿形制:單檐歇山,灰瓦三間,出抱廈(硬山三間)。
保護狀況:已修繕完好并恢復建筑群。
位于南通市海門區劉浩鎮,始建于明嘉靖年間。祀戚繼光。現為重建。
位于連云港市海州區,始建于宋,明洪武三年重建于現址,久已無存。現已重建。大殿應為五間硬山。
年代:始建于清康熙十九年,現存建筑為清末。
文保級別:連云港市文物保護單位。
快速開通微博你可以查看更多內容,還可以評論、轉發微博。

產業招商/廠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機:13524678515;?13564686846;?13391219793?
請說明您的需求、用途、稅收、公司、聯系人、手機號,以便快速幫您對接資源。?
長按/掃一掃加葛毅明的微信號

掃一掃關注公眾號
掃描二維碼推送至手機訪問。
版權聲明:本文由中國產業園區招商網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部份內容收集于網絡,如有不妥之處請聯系我們刪除 13391219793 僅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