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究竟構建了怎么樣的文創“版圖”?
散落在上海各區的文化創意產業園區,正成為上海文化品牌新勢力。作為國內文化產業的“探路者”,十余年間,上海市已經有137家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含20家示范園區)獲市級文創園區稱號,入駐文創企業2萬多家,入駐企業營收近5500億元。上海市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究竟構建了怎么樣的文創“版圖”?
近幾年來上海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迅猛,其發展速度一直高于上海的整體經濟發展速度。2017年,上海文化創意產業繼續保持快速增長勢頭,產業增加值3340億元,同比增長10.3%。毫無疑問,文化創意產業已經成為上海蕞重要的戰略性支柱產業之一,同時也必將在上海未來的產業結構升級和城市功能轉型中扮演更為重要的角色。根據發展特征的不同,上海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可劃分為以下四個階段:
2004年上海市經委正式授牌創意產業集聚區前,可以視為創意產業園區的自發集聚期。特別是2000年上海正式啟動“都市型工業”規劃,一些存在市內的廠房、倉庫因為低廉的租金吸引了很多文化創意產業從業者的進駐。他們在這里形成了小范圍的文化創意園區集群,上海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的萌芽也隨之開啟。
鑒于大量獨具風格又兼具藝術特色的老廠房和舊倉庫多分布于市區,這一時期園區多依托莫干山路、泰康路、福佑路一帶進行發展,主要呈現出零星式分布的空間格局特征。
從產業上來看,該階段形成的產業較多地集中在創意含金量較高的藝術產業上,但園區集聚度不高,產業結構較為單一。
2004年,上海市經委為全市頭部批18家創意產業園區正式掛牌“創意產業集聚區”,同時一批地方性政策法規陸續出臺,使得上海文化創意產業增加值大幅提升,上海因而成為中國創意產業發展蕞為迅速的城市之一。
這一階段上海文化創意產業園打破了萌芽階段市區零星式分布形態,形成了以園區為中心,周邊商業空間、文化休閑娛樂空間相互提升、拓展的同心圓式互動布局。
產業上,上海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的主題特色日趨明顯,在園區內形成了以主題產業為主的企業共生關系,比如以視覺藝術、攝影藝術、雕塑藝術、美術展覽為主的藝術創作和展示類園區;以動漫開發、虛擬現實、網絡運營、策劃外包為主的技術創新和服務外包類園區等。
2010年2月,為進一步實現“設計之都”的宏偉藍圖,上海將“工業設計、時尚設計、建筑設計和多媒體藝術設計”作為重點品牌建設領域,為文化創意走出去打下堅實基礎,文化創意園區邁入成熟發展階段。
這一階段上海文化創意產業園的發展開始注重創意空間、創意工作、創意生活三位一體的“園區、商業、社區”聯動格局的建設,并不斷形成了以園區為主題單元,商業、社區共生共存的布局模式。同時,在已有的發展基礎上,園區開始注重品牌建設。這不僅吸引了一大批國內外著名創意設計企業和人才入駐,也因為園區的規劃發展成為了中外游客青睞的熱點。
2016年5月,上海市文化創意產業領導小組發布了《上海市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6—2018 年)》(戳此查看全文),明確提出按照“創新驅動發展、經濟轉型升級”的要求,推動文化創意產業與科技、制造、金融、貿易、城市宜居相關產業融合發展。
2017年12月,上海市政府發布《關于加快本市文化創意產業創新發展的若干意見》(簡稱“上海文創50條”),圍繞著力推動文化創意重點領域加快發展、構建現代文化市場體系、引導資源要素向文化創意產業集聚等提出50條舉措。
同時在上海全力打響“四大品牌”的背景下,上海文化創意產業園將更快進入創新發展、融合發展階段,這一階段園區將更容易形成帶狀連片集聚發展的空間格局。
縱觀上海文化創意產業園發展歷程及特點,可以看出上海在進行文化創意產業園的建設過程中,除了充分利用自身特定的區域優勢,還重視行業推進、人才集聚、社會整合等問題的解決與突破,形成了獨特的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發展模式。
產業地圖是一種綜合運用信息化、數字化方式展示產業經濟、空間布局的表現形式,是對產業現狀、企業資源、創新資源、產業組織、產業結構等的全新解讀。它既能夠直觀的反映區域產業發展和布局現狀,也能夠規劃未來嫦娥業發展重點和空間布局,起到指引作用。
去年12月7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印發了《上海市產業地圖》,系統梳理了全市產業發展現狀,明確了各區及重點區域的產業定位,謀劃了重點行業的空間布局。發現,《上海市產業地圖》中專門設置“文化創意”相關內容,詳細介紹了上海市文化產業的發展情況及布局情況。
根據這份《上海市文化創意產業地圖》,上海將構建一軸、一圈、兩帶、多區的空間布局。
另有機構根據上海108個創意產業園區和基地的空間位置,通過ARCGIS中的核密度方法對上海創意產業園區的空間分布特征進行分析,形成上海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地圖,以期為上海市產業地圖的規劃以及上海未來文化創意園區的建設和發展提供新的借鑒和啟發。
研究顯示,上海八成以上文化創意產業園區位于中心城區,貫穿北部大學密集區、沿蘇州河及內環線。上海市文化創意產業園區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區,108個園區中,中心城區占據了93個,占比達到86%。究其原因,
主要是中心城區優勢資源的吸引。上海城市中心區域匯集了城市各類前沿信息,集中了一批具有歷史保護價值的老廠房,而創意產業恰好是一個需要大膽創新和汲取大量信息的產業形態,所以市中心的這些優勢資源為創意產業從業人員提供了信息和空間基礎。
另一方面,上海市政府一直致力于市中心產業的“退二進三”進程以及推進都市型產業的發展戰略,積極推動舊城的更新改造工作,使得舊城大批租金低廉的歷史建筑和廠房吸引了具有高附加值創意企業的入駐。
進一步分析上海中心城區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地圖,可以看出,上海市中心城區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基本形成了連片發展的態勢,整體呈現一帶多點的分布格局。大多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分布在貫穿北部大學密集區、沿蘇州河及內環線的一條集聚帶上,該集聚帶集中了68個創意產業園區,占總共93個園區的73%。
□ 高校密集區。創意產業的發展有賴于具有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因此,上海一些創意產業園區依托大學、科研院所集聚而成。如楊浦區的“昂立設計創意園”是憑借同濟大學土木建筑專業的人才技術優勢集聚而成,而借助于上海師范大學美術學院成立起來的“設計工廠”是國內首家以產學研結合為一體的創意產業。
□ 沿蘇州河集聚區。沿蘇州河分布有賴于舊工業建筑空間,上海文化創意產業園區中接近80%的園區是在舊工業建筑空間基礎上加以改造而成。蘇州河兩岸是中國近代工業的發源地,蘇州河沿岸創意產業帶以河岸經濟開發和舊區改造為契機,充分利用蘇州河沿岸的老廠房、老倉庫,以及其他歷史建筑資源,建設一批以設計、動漫游戲、媒體、廣告等為特色的創意產業。此外,舊廠房、舊倉庫相對而言租價低廉,也是吸引大量藝術家和創意人員的重要原因。
□ 內環線周邊集聚區。內環線附近區域位于上海中心城區的邊緣區,生活服務設施完善,擁有較多地歷史建筑,各方面條件便利,擁有濃厚的文化氛圍。同時相比較城市核心區而言,該區域租金相對較低,利于以中小型企業為主的創意產業的成長。
中心城區之外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呈零星分布格局。中心城區之外的15個文化創意產業園區零散分布在寶山區、嘉定區、青浦區、松江區、閔行區和浦東新區。除松江區的上海頭部視覺創意廣場、勝強影視文化創意產業園,其他園區均位于“一軸一圈兩帶多區”產業格局范圍內。
寶山區的1919創意碼頭位于上海產業地圖中沿黃浦江文化創意發展帶。
嘉定區的藝谷文化創意產業園主要位于沿蘇州河文化創意發展帶上,是上海文化創意產業向西部推進的重要平臺。
青浦區的尚都休閑廣場以及浦東新區的美邦啟業產業園位于東西向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軸上。
浦東新區由于擁有強大的技術和人才支撐,創意產業類型多樣,并發展了具有本土特色和與國際接軌的全球創意產業,產業園區具有國際性,主要分布在沿中外環新經濟帶。
經過十多年發展,上海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已經擁有亮眼的成績單:
“版圖”拓展:據市文創辦統計,2018年符合市級標準的園區數量已達137家,分布15個區總面積近700萬平方米;
“人氣”聚攏:入駐企業兩萬多家,既涵蓋影視、出版等傳統領域,更匯聚時尚、設計、游戲電競等新興領域;
“生意”做大:入駐企業創造總營收近5500億元。
另外了解到,2018年,上海市文創辦還修訂了《上海市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管理辦法》和《上海市文化創意產業示范樓宇和空間管理辦法(試行)》,進一步強化園區特色定位,加快推進市級文創園區品牌化、特色化、連鎖化發展,推動園區內涵式發展。另外,上海市還首批評選出10家示范樓宇、20家示范空間,形成文創園區、樓宇、空間互為補充的產業載體布局。
由于起步較早,在專業化運用管理和企業深度服務方面的探索較為成熟,因此一批有條件的園區運營主體在此基礎上,積極探索建立可復制可推廣的管理服務標準、打造自身的品牌價值和影響力。同時,同時,部分園區通過結合自身區位優勢和產業發展基礎,明確自身建設特色,堅持聚焦重點領域和重點行業,形成了核心主導產業清晰、產業特色鮮明等優勢。
下一步,上海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如何發展?
下一步,上海將推動產業集聚和產城融合發展,推動園區、社區一體化進程,鼓勵文創園區作為政府與行業、市場的對接平臺,服務于城市更新功能,打造文創園區、街區、社區示范項目。同時,編制文創地圖,建立園區信息庫,促使各園區協同創新、互補合作、提升能級,促進文化創意產業要素資源共享。
聲明:此消息、圖片系轉載自新聞權威媒體、網絡媒體,本平臺登載此文和此圖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和進行學術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業用途且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和圖片內容僅供參考。
公元2011年7月,華夏文化藝術品交易所的前身大連鑫匯文化藝術品交易所經大連市政府批準注冊成立,后經國務院24部委部際聯席會議驗收通過,于2013年2月正式運營。 華夏文交所致力打造“綜合類文化藝術品交易所”,獨創的“三合+六證”商業模式,有效解決各類文化資源在交易過程中存在的難題,徹底打消社會資本、民間資本向文化產業流動的技術障礙及心理顧慮,充分利用“互聯網+文化+金融”的創新模式,實現文化資源與金融資本的高效對接。 新時期、新機遇,華夏文交所將一如既往,秉承“公平、公開、公正、公信”的原則,積極發揮文交所的“價值導向功能、價格發現功能、風險化解功能”,為文化產業的蓬勃發展做出貢獻。
快速開通微博你可以查看更多內容,還可以評論、轉發微博。

產業招商/廠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機:13524678515;?13564686846;?13391219793?
請說明您的需求、用途、稅收、公司、聯系人、手機號,以便快速幫您對接資源。?
長按/掃一掃加葛毅明的微信號

掃一掃關注公眾號
掃描二維碼推送至手機訪問。
版權聲明:本文由中國產業園區招商網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部份內容收集于網絡,如有不妥之處請聯系我們刪除 13391219793 僅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