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港新片區18個項目開工這些產業畝均產值超4000萬
7月7日,盛美半導體、格科半導體、新微化合物半導體、商湯科技、上飛裝備等18個產業項目在臨港新片區集中開工,總投資480億元,達產產值約800億元。
“(這18個產業項目)畝均投資強度約為1900萬元,畝均產值預計超過4000萬元。”上海市政府副秘書長、臨港新片區管委會常務副主任朱芝松表示,項目主要集中在集成電路、新能源汽車、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生物醫藥等重點產業領域。
自去年8月20日揭牌至今,臨港新片區已經完成產業投資250億元,實現工業總產值和生產性服務業營收約1550億元,為建設更具國際市場影響力和競爭力的特殊經濟功能區謀篇布局。
18個項目中,集成電路項目相對比較集中。
其中,新微化合物半導體項目作為臨港新片區導入的重點產業項目,定位于戰略性材料和器件技術研發平臺和量產線,致力于解決國家在射頻毫米波、光電器件和電力電子器件等領域長期面臨的一系列“卡脖子”問題。
該項目計劃分三期建設,其中一期總投資15億元,主要用于建設廠房以及4英寸光電和6英寸毫米波二條量產線億元,主要用于建設一條以硅基射頻和硅基功率器件為主要內容的8英寸量產線,異質集成、多種封裝測試研發中試平臺。項目一期二期達產銷售收入將不低于每年20億元。
盛美半導體在臨港成立的全資子公司盛帷半導體設備(上海)有限公司,專門負責實施“盛美半導體設備研發與制造中心”項目。該項目是“東方芯港”正式推出后的頭部個集成電路拿地項目,將重點開發槽式清洗機、退火爐等集成電路清洗設備的新產品。
盛美半導體是國內集成電路濕法設備龍頭企業,2017年盛美母公司ACM Research Inc在納斯達克上市(Nasdaq:ACMR),成為我國首家赴美上市的半導體設備公司。2020年6月1日,又完成了科創板上市申請。
盛美半導體設備(上海)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暉表示,盛美臨港項目將建設成為盛美全球的主要研發及生產基地,納入盛美全球化發展的整體布局。
王暉說,放眼全球,集成電路裝備制造產業幾乎都是在科技和金融要素蕞活躍、經濟蕞發達和蕞開放的地區發展。與此同時,臨港新片區集聚了盛美的戰略客戶積塔半導體、新昇半導體,以及當天一起開工的格科微、新微等潛在客戶。“未來,我們還會有更多客戶落地臨港,為設備公司發展提供非常好的發展機遇。”
根據SEMI(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預測,2021年中國將成為全球蕞大的集成電路設備市場。
“我們現有設備的可覆蓋市場達到350億元左右。未來將加快產品迭代速度,研發更多元化的新半導體裝備,使公司產品組合的可覆蓋市場達到1000億元。”王暉說,今年盛美預計銷售9億~10.5億元。
在臨港新片區的產業布局中,集成電路上承人工智能、無人駕駛等研究領域,下接智能裝備、新能源汽車、航空航天等制造領域,是產業布局中至關重要的一環。
自掛牌以來,在臨港新片區的累計簽約產業項目中,無論是落地企業數量還是投資規模,集成電路產業都排在首位。
6月29日舉行的2020年中國(上海)自貿區臨港新片區半導體產業發展高峰論壇上,臨港新片區管理委員會高級專員張杰表示,目前集成電路企業在新片區落地數占四分之一,投資額超過一半。初步預計,“十四五”期間,臨港新片區集成電路產業投資規模將超2000億元。
臨港新片區目前已有40余家集成電路產業相關企業落地。就在6月30日,上海積塔半導體有限公司位于上海自貿區臨港新片區的特色工藝生產線項目正式投產,邁入生產運營期。
同時在7日開工的半導體智能產業園以及集成電路綜合產業園,將為產業集聚發展提供空間。前者重點打造集成電路、智能新能源汽車等領域的智能制造產業基地;后者將打造裝備、材料、芯片設計、制造及封裝測試全鏈條的產業生態。
7月6日,上海市委副書記、代市長龔正主持召開市政府常務會議。會議原則通過《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創新型產業規劃》并指出,要抓緊抓好產業發展這個“牛鼻子”,著力構建開放型、現代化產業體系。要堅持規劃引領,圍繞建設特殊經濟功能區,在功能培育、產業能級提升、營商環境優化上下功夫,一手抓對接國際通行規則,一手抓深化“放管服”改革,進一步推動新片區聚人氣、出形象、強功能。
根據規劃,臨港新片區的產業布局主要圍繞“7+5+4”進行。7是指7大前沿產業,包括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生物醫藥、民用航空、智能新能源汽車、高端裝備制造、綠色再制造。
所謂的5,是指五大現代服務業,包括新型國際貿易、跨境金融服務、現代航運服務、信息服務、專業服務;4則是指四大開放創新經濟業態,包括自由便利的離岸經濟、智能經濟、總部經濟和藍色經濟。
7日開工的重點產業項目,都是圍繞“7+5+4”產業規劃領域布局的。
朱芝松表示,這18個產業項目均于今年上半年引進簽約,能夠進一步帶動產業鏈能級提升,比如格科半導體、商湯科技等項目,不僅自身投資體量大,而且能在芯片制造、人工智能計算等領域與已經落地的企業進行深入合作,從而帶動一批上下游企業發展壯大,加快提升產業鏈整體能級。
商湯科技上海新一代人工智能計算與賦能平臺,是上海版“新基建”行動方案中的重要任務,也是落實人工智能“上海方案”的重要舉措,計劃于2021年底落成。
建成后,該平臺的算力可以支持同時接入850萬路視頻,同時滿足四個超2000萬級人口的超大規模城市使用;1天內可處理時長相當于23600年的視頻,等同于從舊石器時代晚期不間斷錄制到今天的長度。
商湯科技聯合創始人、首席執行官徐立表示,融合了海量數據處理引擎、異構計算能力調度系統和深度學習訓練框架的人工智能計算平臺,是人工智能創新發展不可或缺的核心推動力。
朱芝松表示,這些項目也能夠進一步完善產業發展結構,能夠進一步推動解決“卡脖子”技術,能夠進一步“筑巢引鳳”。比如藍灣進平新能源項目,專注于新能源汽車動力儲能裝備系統研發和制造,將補齊新能源汽車產業“電池、電機、電控”領域的“結構短板”。
上海藍灣進平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由中國資本團隊和韓國技術團隊聯合成立,從事新能源汽車動力儲能裝備系統的研發、制造和銷售。
公司將在臨港奉賢園區內投資經營其新能源動力儲能裝備項目,包括新能源動力儲能裝備中國銷售中心、研發中心及生產線年底試產,達產后年產值約150億元。
朱芝松表示,下半年臨港新片區將繼續推進全方位高水平開放,在“7+5+4”產業規劃領域開展戰略招商、精準招商,加快爭取一批補鏈、強鏈、固鏈的重大產業項目落地,打響“東方芯港”、“生命藍灣”、“大飛機園”等特色園區品牌,進一步加強產業集聚發展,努力爭當上海經濟發展的增長極和發動機。

產業招商/廠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機:13524678515;?13564686846;?13391219793?
請說明您的需求、用途、稅收、公司、聯系人、手機號,以便快速幫您對接資源。?
長按/掃一掃加葛毅明的微信號

掃一掃關注公眾號
掃描二維碼推送至手機訪問。
版權聲明:本文由中國產業園區招商網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部份內容收集于網絡,如有不妥之處請聯系我們刪除 13391219793 僅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