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工業上樓”塑造“智造空間”:上海臨港旗下多個園區全力打造特色專業產業載體
近日,由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主辦、臨港集團承辦的“推進‘工業上樓’,打造‘智造空間’推進會”在漕河涇開發區舉行。(600848)旗下多個園區項目作為特色化、專業化“智造空間”代表案例被予以介紹。
對標國內外工業上樓的優秀實踐樣板,上海制造正以只爭朝夕之態,主動向天空要空間,科學推動工業上樓。從平面集約到向天空發展,“工業上樓”并不等同于簡單的空間疊高,而是通過運用創新建筑設計和新型技術,打造一系列高品質“智造空間”的產業載體及配套設施,形成高度產業集聚,滿足企業對產業鏈的全生態聯動需求,并同步實現土地的高效靈活利用。
在推進“工業上樓”打造“智造空間”的政策引領下,結合“區區合作、品牌聯動”的模式驅動力,在旗下漕河涇開發區、臨港南橋科技城等多個園區正全力打造此類特色化、專業化的“智造空間”。
漕河涇開發區:依托“工業上樓”先發優勢,孕育“智造空間”未來潛力
據悉,早在上世紀90年代,漕河涇開發區就已作為“工業上樓”的頭部代踐行者和先行者,起步建設了多個當時極具特色的“工業上樓”試點項目。多年來,通過對于垂直發展模式的理念解讀、深耕實踐與經驗積累,扎實積蓄了漕河涇開發區對于打造新時代“智造空間”的未來潛力。
發展至今,在上海“3+6”主導產業門類體系的指導下,漕河涇開發區圍繞“元創未來”這一上海首批元宇宙特色產業園區主題,已形成了集聚科技綠洲、寫字樓+廠房復合載體等多種適配新一代數字經濟產業的工業上樓新型載體類型。
依托多年來在虹欽園、新匯園等項目上對“工業上樓”規劃、設計、建設的全流程管控經驗,以及深耕特色產業、引領建筑設計的技術創新思路實踐,漕河涇開發區正在“新時代、再出發”的奮斗道路上進一步深度融合“專業化”工業上樓與“特色化”智造空間的創新探索,著力研究為園區企業進一步提高溝通效率、降低管理成本,為區域釋放優厚產業資源、打造生態場景的新路徑,進而在未來實現更多元、更集中、更高效的產業高質量發展。
臨港南橋科技城:在數字江海崛起“垂直工廠”,打造南上海“智造空間”典范樣板
旗下臨港南橋科技城傾力打造的“數字江海”,是上海市“五個新城”的轉型示范引領項目和奉賢區“一號工程”,集聚了一流的資源稟賦、政策優勢、產業能級、發展勢能。
“垂直工廠”是數字江海在助力現代化產業體系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積極響應上海“智造空間”建設要求所邁出的堅實一步。記者獲悉,目前,作為“智造空間”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字江海內的“垂直工廠”項目即將結構封頂。從“平面縮圈”進階為“立體增長”,在數字江海崛起的“垂直工廠”將有力地提升產業密集度,強化城市復合度。
一是空間效能得到全新提升。以傳統園區為例,1.2的容積率意味著園區100m的土地上只能建設120m的產業空間;而在數字江海的垂直工廠中,4.0的容積率相當于園區100m的土地上可以建設400m的產業空間,大大增加了對企業的承載能力,以同樣的土地資源實現了產值的高效疊加。二是產業功能實現高度復合。在垂直工廠的同一棟建筑內,不但可以實現研發和小試等生產環節的“上樓”,還能將倉儲、辦公、展示、會議、檢測、營銷等功能全面放置于同一棟建筑之內,形成“前店后廠”和“生產-組裝-服務”的高效空間布局。三是園區經濟驅動生態聯動。在產業載體“單體復合、組團復合、整體復合”的三重加持之下,數字江海正通過“垂直工廠”的垂直發展模式,孕育園區經濟對產業生態聯動的驅動能力。通過讓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在這里完成“設計—實驗—研發—智造”的一體化生態閉環,輔以園區中更為豐富的辦公場景和產業鏈條,著力打造生產、生活、生態“三生融合”的城市力全滲透式“智造空間”的樣板典范。
據悉,以“工業上樓”塑造“智造空間”。未來數年,上海臨港旗下多個園區將全力打造特色專業產業載體,科學適配“智造空間”的客觀發展要求,持續為上海產業發展貢獻臨港智慧與臨港力量。
(文章來源:上海證券報·中國網)

產業招商/廠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機:13524678515;?13564686846;?13391219793?
請說明您的需求、用途、稅收、公司、聯系人、手機號,以便快速幫您對接資源。?
長按/掃一掃加葛毅明的微信號

掃一掃關注公眾號
掃描二維碼推送至手機訪問。
版權聲明:本文由中國產業園區招商網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部份內容收集于網絡,如有不妥之處請聯系我們刪除 13391219793 僅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