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處‖奉賢有129座存世古橋你走過幾條?
據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統計,奉賢古石橋尚有129座存世。自古以來,奉賢就沒有城墻。奉賢以橋為生,橋通四方。如今奉賢這些橋梁,它們散落在奉賢的各地大河小渠,像一塊塊零碎的鉛字,記錄著奉賢的歷史,而那些橋有許多故事和傳說,顯示著奉賢先民的淳樸和智慧。
古華公園西湖上、“超然堂”前,有一座始建于清乾隆元年(1736年)的古橋——南塘頭部橋。
南塘頭部橋在乾隆年間修建后,于同治元年(1862年)毀于戰火,后由里人陳泰彤兄弟、吳文豹出資重建。1983年,古橋遷址古華公園。如果說遷址后的古橋與南塘還有什么關系的話——如今的南塘頭部橋與古華公園之間,保留有約500米的南橋塘港。古華公園內建有的“興園”“秋水園”“超然堂”“晚晴園”等,皆為奉賢歷史名園的經典重現。登臨“望海亭”可眺望公園全景,東湖西湖還建有品亭橋、雙亭橋、繼芳橋、環秀橋等,橋橋相連,盡顯奉賢橋鄉精華。2002年被公布為奉賢區文物保護單位。
金匯鎮有座石拱橋,相傳宋代由幾十戶金姓人家募捐所建,取名金匯橋。后鎮上有個孫姓大財主,欲改橋名,金姓不從。孫財主賄賂官方強改橋名,并重金聘請當地名匠修雕。趙石匠一夜雕成,孫財主見橋中“孫匯橋”三個金**大字,甚為高興,當下擺席宴請。不料,一場傾盆暴雨,橋上重現“金匯橋”三字,孫財主當即氣倒。原來趙石匠用豆腐做了個“孫”字。經暴雨沖洗,“孫”字付之流水,“金”字重露頭面。而孫財主不知此底細,只道是“天意”,從此再也不改橋名了。民國27年(1938年)1月,金匯橋慘遭日軍焚燒。如今河已被填,這橋已經成了旱橋。
糖橋為里人鄒氏所建,另有一說為里人陳世昌建。《光緒奉賢縣志》明萬歷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重修。此橋工藝獨特,雌雄座榫,對接嚴密,橋身雕刻對稱、精致,體現出很高的藝術水平,名符其實的成為奉賢區石拱橋之冠,是該區重要的歷史文物之一。1978年開鑿金匯港時,繼芳橋被泥土填沒,僅橋頂尚露出地面,“繼芳橋”三字尚可辨認,現頂部已被壓在廠房下,一座圍墻壓于橋頂。
相傳,三官(今光明)鎮繼芳橋原是頂破竹橋,來往行人,非常危險。有一天,有個換糖者走過,就說:“這橋怎么沒人修?要是我有了錢,造頂新的。”一次,換糖者在一戶破落官吏人家,換著一對金彌陀,從此發了財。于是,他籌集上等石料,聘來巧匠,拆去竹橋,建造3孔石拱橋,取名繼芳橋。當地人為了紀念他,則直呼“糖橋”。2004年被公布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這座橋位于南奉公路,今中醫院門口大橋的南面。如今已經改名為南石橋。始建于元至正十年(1350年),同治六年(1867年)重建。民國二年由里人陳同倫等重修,改名南石橋至今。南石橋位單孔石拱橋,東西跨橫涇港,橋長 17.4米,寛2.8米,高5.3米,孔徑為4.2米。古橋保存相對完整,只是橋欄和臺階損毀。2000年由縣(現為區)博物館重修,現已舊貌換新顏,成為南橋一景。南石橋在2000年被公布為被公布為縣(現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奉城高橋鎮有座石拱橋,建于明永樂六年(1408年)。相傳當地有個鄉紳外出,有人問他出生何處?他說高橋。那人又問橋有多高?他夸耀說:“初一跌下去,月半‘咚’聲響。”此事傳到乾隆皇帝那里,引起游興,欲下江南看高橋。船從淀山湖黃浦江直駛奉賢,途經得勝港。乾隆問:“此處何地?”侍從答道:“此乃得勝港。”乾隆一聽“得勝”兩字,大悅,即令回朝。乾隆中途返京樂煞高橋鄉紳,慶幸免卻一場欺君殺身大禍。高橋在2007年被公布為被公布為縣(現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繼芳橋建于明朝萬歷年間,原位于光明鎮,早在二十多年前橋身被泥土填沒。2005年9月經市文物專家多次討論和實地考察后,決定投資152萬元遷移至青村鎮西市河文星橋處。整座橋長約38米,寬2.5米,高8米,有42級石級,中孔大,邊孔小,除穩定的橋臺基礎外,還依附著獨特的工藝構造,是上海郊區罕見的三孔古拱橋。
通津橋位于新寺鎮新塘村,南北跨橫涇,始建于南宋嘉定九年(公元1216年)是我區現存蕞古老的石拱橋,也是上海地區為數不多的宋代石拱橋之一。拱橋6.5米,橋長17.5米,橋寬2.6米,高4米,單孔,橋坡一邊8米,一邊7.5米。

產業招商/廠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機:13524678515;?13564686846;?13391219793?
請說明您的需求、用途、稅收、公司、聯系人、手機號,以便快速幫您對接資源。?
長按/掃一掃加葛毅明的微信號

掃一掃關注公眾號
掃描二維碼推送至手機訪問。
版權聲明:本文由中國產業園區招商網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部份內容收集于網絡,如有不妥之處請聯系我們刪除 13391219793 僅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