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賢高橋村支書王曉峰整治城中村:辦法總比困難多
原標題:整治城中村:辦法總比困難多
王曉峰(右)走訪早點攤。資料照片
“老陳啊,今天生意這么好,這個點就全賣完啦?”日前早晨8時,王曉峰來到村里的集市上,看到安徽籍攤主老陳夫婦已經準備收攤了,就熱情地上前打招呼。“書記早!這個地方人多,環境好,賣早點更方便了!”聽到老陳這樣說,王曉峰滿意地笑了。老陳夫婦倆的攤位原來擺在馬路邊上,灰塵多,生意并不好,在一次整治中被王曉峰勸進了村里統一設置的集市。沒想到因為整治,老陳的生意比以前更紅火了。
整治路邊攤還能給攤主拓寬“財路”,這對奉賢區奉城鎮高橋村黨總支書記王曉峰來說并不稀奇。村里人都知道,王書記“腦子活絡”,遇事從不“兩手一攤”,總能想出辦法。高橋村位于奉城鎮區西側,外來務工人員是村里常住人口的16倍多,主要在村里30多家企業中打工,管理服務難度很大。可王曉峰把這個曾經讓人頭大的市郊典型城中村管理得井井有條,這幾年村里建起了幼兒園、敬老院,本地人和外來人員和睦相處。去年,高橋村還獲得了第六批“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稱號。
53歲的張明好來自安徽六安,十多年前來到高橋村打拼。不過,當他知道這個村子里戶籍人口有1400多人,而外來務工人員卻有8200多人時,曾在老家當過村主任的他憑經驗和直覺判定,“管好這個村子要花大力氣”。事實確實如此,外來人員來自五湖四海,文化程度普遍不高,風俗、語言各異,確實不好管。
王曉峰至今還記得,一位年逾古稀的外地老大爺租了民房搞垃圾回收,他帶人上門整治,對方看不懂整治通知,也聽不懂奉賢本地話,蕞后找了個老鄉當“翻譯”才解決了這件事。除此之外,一開始外來人員之間、外來人員和本地人之間矛盾沖突也不少,小偷小摸、打架斗毆時有發生。
怎么辦?經常走訪之后,王曉峰發現了一個規律:外來人員普遍都是和親戚或老鄉租住在一起的,彼此熟識,如果能讓外來人員自我管理,村里就省事許多。于是,幾年前王曉峰和班子成員想出了個“老鄉管老鄉”的辦法:將每5戶外來人員組成一個“大家庭”,推選一名有威望的“大家長”管理服務其他租戶,同時村黨總支成立來奉人員黨支部,下設7個外來人員“片長”分片管理334名“大家長”。作為回報,房東給“大家長”每月免去50元房租。“這個方法妙在‘四兩撥千斤’,不用村里提供什么資源就能讓房東、租戶和‘大家長’皆大歡喜,村里的治安環境、衛生情況顯著好轉。”
有了這些“大家長”幫忙,村里矛盾少了不少。張明好就是“大家長”之一,一次他得知高橋村2組的一名老人一直嫌隔壁的外來人員生活噪音大,影響他休息,兩人之間小吵鬧不斷,便主動當起了“老娘舅”,說服了外來人員不制造噪音,還老人一個安靜的生活環境。“對外來人員,村干部上門管可能會引發抵觸情緒,而老鄉上門說理,效果就好很多。”
高橋村里企業眾多,八九千名常住人口中有不少就在村里的企業打工。管人,王曉峰有創新辦法;管企業,他也有一套自己的邏輯。
本世紀初,高橋村全村被列入奉城鎮經濟開發中心,原集體經濟也都改制為民營企業。當時,王曉峰面臨一道選擇題:是用光幾十年積累的企業轉制款坐等開發,還是將這些積累通過投資發展再生產?“只有選擇創新發展之路,高橋村才有可持續發展的可能!”王曉峰帶領村兩委班子通過論證,決定建造2.1萬平方米標準廠房,招商引資、筑巢引鳳,還回購了因轉制款不到位而閑置的廠房,30多家企業陸續落戶高橋村。
一個村書記有如此魄力,這讓不少人對王曉峰印象深刻。不過,更讓人驚訝的事還在后面:為了服務好企業,王曉峰做了很多“分外事”,比如他曾帶領班子成員身穿藍色工裝服,拿著抹布在油膩膩的廠房里打掃衛生,累得滿頭大汗。還有一個晚上,一家租賃企業因變電箱故障導致暫時停產,按理說這事和村里沒關系,企業可以內部排查故障。可王曉峰得知后馬上趕到現場,主動協調企業和相關部門,一直忙到次日凌晨,完全解決了變電箱故障后才離開。
很多人看不明白:企業都已經落戶了,村里只管收租金就行,村書記怎么帶頭“自我加壓”攬事兒?面對這樣的疑惑,王曉峰笑笑:“企業發展得好,村里才能有更多收益,公共服務以及村民福利才有保障,所以為企業服務也是村委的重頭工作,咱可不能企業落戶前、落戶后‘兩張臉’。”
艾格服飾有限公司在高橋村有個倉庫,員工有200多人,公司小食堂不夠吃,統一訂客飯的話容易“冬天菜涼夏天菜黃”。可別小看了“用餐難”,這一問題直接導致不少員工流失,企業負責人非常著急。王曉峰知道情況后,決定在村里辦一個“企業食堂”,專供高橋村的企業員工使用。很快,這個企業食堂就辦起來了,飯菜可口、價格低廉,廣受好評。其實村里辦這個“企業食堂”根本不賺錢,但王曉峰還是覺得值:“這個食堂留住了打工者的胃,也留住了打工者的心!”
如今,高橋村可支配收入已從原來的200多萬元增加到現在的500多萬元,村固定資產從原來的2000多萬元增加到現在的5600多萬元。
王曉峰的這些創新管理服務辦法,到底是怎么想到的?“村里人說我腦子活,其實很多還是笨功夫、土辦法。”王曉峰告訴記者,“笨功夫”之一就是扎扎實實走訪調研。只要沒什么大事,他每天早上都要在村里走一圈,去企業里轉轉,到街面上兜兜,到出租房里和外來人員聊聊。“看似在閑聊瞎扯,問題可能就在談話中浮現了,通過大家一起‘頭腦風暴’,解決辦法可能也有了。”
走訪中,外來人員反映家里孩子沒地方上幼兒園,王曉峰和班子成員幾經協調引來資源,在村里建起了一個800多平方米的幼兒園;外來人員提出村里沒地方上廁所,村委會及時建起10座公廁解決了這一難題;來奉人員相親會、家庭卡拉OK大賽、家鄉戲曲大賽、來奉人員運動會……一系列活動的推出,讓高橋村的外來人員“漂泊感”逐漸消失,越來越多的外來人員把高橋村當作了自己的“第二故鄉”。
蕞近,王曉峰又“腦洞大開”了:村里農業發展的空間越來越小,他和班子成員正在積極洽談一個外地的灘涂改造項目,如果成功的話,高橋村的農業將又有數千畝土地的發展新空間。“當村干部必須‘眼里有活’,時刻把老百姓的利益放在心上。我年輕時當過4年消防兵,碰到困難就退縮可不是我的作風。遇到事情多琢磨琢磨,‘腦洞’可以開得大一點,辦法總比困難多!”

產業招商/廠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機:13524678515;?13564686846;?13391219793?
請說明您的需求、用途、稅收、公司、聯系人、手機號,以便快速幫您對接資源。?
長按/掃一掃加葛毅明的微信號

掃一掃關注公眾號
掃描二維碼推送至手機訪問。
版權聲明:本文由中國產業園區招商網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部份內容收集于網絡,如有不妥之處請聯系我們刪除 13391219793 僅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