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局未來臨港構建開放型產業體系
5年來,臨港貿易進出口額年均增長37.5%。其中,大宗貿易優勢不斷得到鞏固,限額以上商品銷售額保持年均26.5%的高速增長,2023年達到6600億余元,再創歷史新高
5年來,臨港新片區規上工業產值累計完成超14000億元,占上海全市的比重從2019年的2.2%擴大為2024年上半年的10.5%;工業投資累計完成超1700億元,占上海全市的比重從2019年的9.5%提升至2024年上半年的28.2%
5年來,臨港新片區共簽約前沿產業項目576個,簽約投資額6248億元,簽約項目落地率達92.5%且持續保持每年千億元的規模
“變化一天一個樣!兩三個月前,這里還是一片空地,現在已初具雛形。”在上海自貿區臨港新片區上海儲能超級工廠門口,一位現場作業工作人員感慨地對上海證券報記者說。
工廠相鄰的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內,數千工人在高度數字化的流水線多秒下線年前,這里還是一塊待開墾的荒灘;如今,每年有近百萬輛車從這里產出,駛向全球。
放眼整個臨港新片區,除了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高端制造、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生物醫藥、民用航空等重點產業持續快速增長,示范引領作用不斷強化。2023年,臨港產值規模億元以上企業已達到160余家,其中有70家產值增速達20%以上,集聚效應不斷顯現,產業鏈韌性顯著提升。
臨港新片區正以發展新質生產力為目標,前瞻布局未來產業。未來健康、未來智能、未來能源、未來空間……臨港開放型產業體系初步構建。
盛夏,站在位于東海之濱的上海南港碼頭,堆場內一排排整齊羅列的新車特別搶眼,其中有、上汽榮威的新能源車,還有三一重工的工程車等。
“我們內外貿的業務都有。內貿主要承接華東區域的‘水水中轉’業務,外貿以歐線為主。對于等企業來說,我們已成為‘家門口的碼頭’。整車出口已從建港初期的每年不足10萬輛,增長到2023年底突破100萬輛,今年上半年已達到300萬輛。”臨港物貿平臺園區管理中心總監、上海臨港產業區港口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金晨麟對記者說。
北臨全球第三大空港——浦東國際機場,南有全球集裝箱吞吐量頭部大港——洋山深水港,今天的臨港新片區,已深度鏈接全球。
臨港管委會數據顯示,過去5年,臨港貿易進出口額年均增長37.5%。其中,大宗貿易優勢不斷得到鞏固,限額以上商品銷售額保持年均26.5%的高速增長,2023年達到6600億余元,再創歷史新高。
與此同時,臨港新片區經濟總量持續做大,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9.8%;規上工業產值和工業投資穩健釋放,持續保持兩位數增長。2019年至今,臨港新片區規上工業產值累計完成超14000億元,占上海全市的比重從2019年的2.2%擴大為2024年上半年的10.5%,年均增長率超50%;工業投資累計完成超1700億元,占上海全市的比重從2019年的9.5%提升至2024年上半年的28.2%。
“從規上工業產值和工業投資兩方面來說,臨港新片區都發揮了發動機和增長極的作用。”上海市發展改革研究院改革創新研究所所長王果對記者表示。
作為上海蕞重要的制造業基地,臨港始終以先進制造業為支撐,打造“開放型產業體系”。王果說,截至目前,臨港已初步形成了集成電路、、生物醫藥、民用航空、智能汽車、高端裝備、、新材料等先進制造業以及金融、航運、數字經濟等現代服務業產業集群。
未來產業贏未來。臨港管委會數據顯示,5年來,臨港新片區共簽約前沿產業項目576個,簽約投資額6248億元,簽約項目落地率達92.5%且持續保持每年千億元的規模。
“高簽約落地率的背后,是因為我們重招商更重選商,通過多渠道多形式敏銳挖掘契合臨港產業生態的項目信息,掛圖作戰形成鏈長制招商機制,鍛造出一支專業化的招商隊伍。”臨港新片區管委會高科處處長陸瑜對記者說。
據介紹,管委會相關工作人員每周赴外地進行招商推介。結合上海市和臨港新片區各前沿產業專項規劃,招商一線人員系統繪制集成電路、生物醫藥、、民用航空等八大前沿產業鏈全景圖譜,“一張圖看清臨港產業”。對產業細分領域進行全產業鏈細化分解,明確臨港“有什么、缺什么、補什么”,推動產業鏈“強鏈、補鏈、固鏈”。
驅車在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周圍,記者看到,三公里范圍內集聚了瑞庭時代、均勝電子等眾多產業鏈上下游企業。“依托臨港營商環境,建立起半小時、1小時、4小時的朋友圈,把大量的供應鏈企業集中在以臨港為中心的‘4小時朋友圈’當中。”全球副總裁陶琳對記者說。
龍頭引領,聚企成鏈。如今,一個包括“整車—芯片—汽車電子—軟件—自駕場景—數據跨境—創新策源”的智能汽車產業生態已在臨港形成。僅在2023年,臨港智能汽車整車產量就突破110萬輛,產業產值突破3000億元,5年內增長了10倍。
“以特斯拉為代表的新能源汽車公司在臨港的快速發展,帶動了相關行業鏈條的發展。瑞庭時代來到上海之后,也帶動了幾家供應商來到臨港,推動產業鏈合作與發展。”瑞庭時代公共關系負責人何曉婷說,2021年瑞庭時代從零起步,如今已擁有上千名員工,2023年產值達到380億元。
對臨港居民來說,自動駕駛已觸手可及:Robotaxi、無人重卡、無人小巴、無人配送等自動駕駛場景遍布臨港的大街小巷。
“從2月開始收費到現在,我們的載客量每天有200多單。”賽可智能科技(上海)有限公司運營總監陳國發對臨港的自動駕駛前景非常樂觀。該公司于今年獲得上海市無駕駛人智能網聯汽車示范應用許可,目前在臨港新片區已設立53個自動駕駛點位。
“預計2025年1月,我們將推出無人駕駛的收費運營服務。”陳國發說,“五到十年后,可能會像共享單車一樣普及,成為城市生活的一部分。臨港將先行一步。”
和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類似,集成電路產業在臨港新片區也已形成“關鍵技術研發轉化—核心設備制造—芯片設計—晶圓制造—先進封測—離岸貿易—檢驗檢測服務”全鏈生態。
“近年來,平均每年有40多家集成電路項目簽約,圍繞產業生態選擇扎根臨港。”陸瑜說,僅在“東方芯港”園區,就集聚了中芯國際、積塔半導體、長電科技等一批龍頭企業,集成電路產業正從“集中建設期”轉向“產能釋放期”,未來有望成為臨港工業產值穩增長的生力軍。
再如,以中國商飛為鏈主,臨港正在積極打造“總裝—機載系統—大部段制造—航空復材—專業測試—保稅維修”全鏈條的民用航空產業生態。
根據規劃,到2026年,臨港大飛機產業園將建設成為世界級民用航空產業集群核心承載地,累計引育高端產業鏈重點企業100家,產業鏈本地配套供應商及合作單位25家,實現新增投資350億元以上,大飛機產業規模達400億元。
臨港不僅有“頂天立地”的大企業,也有很多科創小企業,上海心瑋醫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就是臨港首家上市的本土創新企業。
“臨港很多園區除了有蕞基本的廠房,還是一個資源整合平臺。例如生命藍灣特色園區,從剛開始僅有一家企業,到現在已形成完整的醫療器械產業鏈,這帶給我們極大便利。”心瑋醫療質量法規副總裁薛宗玉說,公司在臨港實現了快速發展,營收從1000多萬元增長至2.34億元,公司員工從40余人增長至現在的400余人。
以生物醫藥為特色,生命藍灣特色園區形成了集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孵化、生產制造、科技金融、支撐服務為一體的創新生態,5年來吸引了美國、德國等10多個國家的200多個產業項目落戶,創造勞動就業崗位2萬多個,實現年均25%以上的復合增長。目前,園區已有2萬多名產業人才,碩博以上重點人才近2000人,外籍人才近100人。
作為臨港新片區前沿高端產業的重要承載區和生物醫藥產業的先行承載區,生命藍灣園區從出生起就對標美國波士頓、圣地亞哥金山角等國際頂級生物醫藥產業集群,積極打造貫穿“基礎創新—應用創新—科技型企業培育”的全鏈條全過程科技創新體系。
近期,臨港新片區創新中心在生命藍灣園區揭牌成立,旨在搭建開放式全產業鏈、全流程、一站式創新服務平臺,廣泛吸引全球的醫療科技創新項目和高端人才落地,并積極推動國產優質產品和企業出海,打造臨港新片區全球聯動、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醫療器械創新特色名片。
剛剛履新臨港新片區醫療器械創新中心主任的程云章,是上海理工大學教授。嘗試在新平臺上推動創新轉化、教育培訓、國際交流,程云章頗為興奮。“我們得到了企業積極響應,心瑋醫療進來以后,昊豐等其他企業也跟著來了,目前已有10多家企業愿意和我們聯合共建實驗室,從臨床需求出發推動研發。中國的醫療器械產業正以每年20%的增長率迅猛發展,借力臨港新片區的創新土壤,我們要打破物理空間的限制,架起醫療器械產業發展的橋梁。”程云章說。
對于生物醫藥產業來說,要想穿越周期,“資本活水”至關重要。2021年,臨港集團打造的首只生物醫藥產業專題基金臨港生命藍灣基金在臨港新片區設立。
“自成立以來,臨港生命藍灣基金始終聚焦生物醫藥產業投資,探索可持續的產業聚集效應和金融賦能效益充分協同,為產業引入、撬動創新提供了強杠桿,招投聯動和投招聯動效應顯著。”臨港生命藍灣首席產業規劃師、臨港生命藍灣基金總經理曲霞說。
今年2月,由臨港管委會和臨港集團聯合組建的臨港科創基金取得中基協私募投資基金備案證明。基金首期規模10億元,目前實繳到位5億元。
記者獲悉,基金管理團隊已對接子基金及子基金管理機構120余家,并根據管理暫行辦法及遴選辦法相關要求選取了8家作為儲備標的并深入對接。其中,頭部只子基金設立方案已于2024年4月完成立項,為北大燕緣科創基金,擬投資金額不超過3000萬元。剩余7只子基金方案正在同步推進中,子基金包括3只產學研基金、1只孵化器基金和3只早期創投基金,計劃投資金額共計約2.08億元。

產業招商/廠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機:13524678515;?13564686846;?13391219793?
請說明您的需求、用途、稅收、公司、聯系人、手機號,以便快速幫您對接資源。?
長按/掃一掃加葛毅明的微信號

掃一掃關注公眾號
掃描二維碼推送至手機訪問。
版權聲明:本文由中國產業園區招商網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部份內容收集于網絡,如有不妥之處請聯系我們刪除 13391219793 僅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