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充分發掘歷史“印記”打造“百座博物館”
按照市規劃、文博、歷史專家提出的對上海城市博物館發展的總體構想,在落實“百座博物館”建設規劃時,將充分發掘和利用上海城市現有的各種歷史“印記”,特別彌足珍貴的是遠古文明、江南水鄉集鎮文明、近代都市產業文明、輝煌璀璨的近代海派建筑文化、名人薈萃文化多元的人文景觀、豐富多彩的現代文化,形成兩大博物圈層,即郊區“鄉土博物圈”和中心城區“都市博物圈”。
郊區“鄉土博物館”圈:相對集中于西南、西北、南、東南四條市郊旅游線沿線鋪開。西北部線為嘉定、寶山、崇明地區,西南線為青浦、松江地區,南部線為金山、閔行、奉賢地區,東南部線為川沙、南匯地區。要有計劃地增建郊區鄉土博物館,力求每區至少有1座中型博物館,2至3座小型博物館。
中心城區“都市博物館”圈:在現有博物館分布基礎上,綜合城市歷史發展文脈,城市公共活動中心及城市文化設施布局等因素,中心城區“都市博物館”的布局結構設想為2+4+N”,即兩線、四片和若干點群。
兩線為黃浦江沿線和蘇州河沿線;四片為浦東陸家嘴世紀大道地區、世博會展區、人民廣場周邊地區、文化廣場周邊地區;N為虹口山陰路地區、徐家匯地區、五角場地區和龍華地區等。線和片上相對集中,形成博物館組團式集聚的參觀單元。
兩線:黃浦江沿岸地區按照博物館區段主導功能,劃分為北、中、南3個區段。北段北起復興島,南至楊浦大橋,結合楊樹浦路北端近代產業建筑,發展產業類博物館。中段北起楊浦大橋,南至十六鋪,主要歷史資源留存包括楊樹浦水廠、摩西會堂、新天安堂、“外灘萬國建筑博覽園”等。規劃建議逐步開放外灘重要歷史建筑的底層空間,并將城市文化展示功能與濱水活動空間連接,組織公共展示和旅游路線,強化“萬國建筑博覽園”的整體印象。南段北起十六鋪,南至世博會會址控制區,規劃擬延續城市文脈,反映上海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蘊。博物館選址主要利用現有建筑,包括十六鋪客運碼頭、書隱樓、商船會館、南市郵政局等。
蘇州河沿岸同樣分為三個區段。東段東起吳淞路橋,西至成都路,利用現狀保存質量較好的倉庫建筑和革命史跡,建設近代革命紀念館、現代文化藝術展示館區,涉及建筑包括四行倉庫、福新面粉廠倉庫和廈門路30號倉庫等,適宜發展為文化交流活動提供的展演設施。中段東起成都路,西至昌化路。充分利用該地區兩灣地段規劃親水綠地內保存的知名近代產業建筑,包括上海造幣廠、上海啤酒廠、上海面粉廠等,建設城市級的近代民族資本產業展示館,同時形成莫干山路地區的文博特色街區。西段是中山西路、北新涇地區,原為以天源、天利、天廚三大民族資本化工企業為主的化學工業區,可將原有部分建筑改作化工行業博物館、陳列室,展示上海甚至中國的民族化工業的發展史。
結合上海市城市綠化景觀“兩線一軸”的建設,黃浦江、蘇州河沿河地區今后將分別定位為“博覽觀光文化帶”、“休閑文化藝術帶”。
四片:即浦東陸家嘴世紀大道、世博會展區、人民廣場周邊地區、文化廣場周邊地區。
陸家嘴世紀大道地區是既定的金融貿易區,周邊目前又集聚了東方明珠、科技館、國際會議中心、東方藝術中心、海洋水族館等大批大型城市文化設施,擬結合陸家嘴金融貿易區功能創新和世紀大道沿線的軸線景觀,建成世紀大道“博展藝術產業帶”,發展與其金融商務中心功能相呼應的休閑娛樂、科普博覽、藝術展示,提升整體文化氛圍。
世博會展區,將依托世博會即將營造的氣勢宏偉、輪廓優美,感觀強烈的建筑設施的后續利用,建成國際文化交流平臺,強調中外傳統文化的交融。
人民廣場前身為遠東蕞大的跑馬場,是重要的歷史文化風貌區,現為上海的政治文化中心。周邊地區擁有上海博物館、大劇院、規劃展示館、上海美術館、“大世界”、天蟾舞臺、上海音樂廳等著名設施,擬結合“廣場綠地”形態建設,形成上海規模蕞大的文博設施聚集地。
文化廣場地區周邊匯集著多處市級優秀歷史建筑和文物保護單位。規劃利用這些歷史建筑、文化設施,結合文化廣場綠地的建設,形成“西區都市文化博展中心”。
多點群:主要包括山陰路地區、徐家匯地區、五角場地區、龍華地區等。這些地區,都曾是重要政治、文化人物的主要生活、工作場所,鐫刻著上海歷史上不少重大事件或重要印記,現在都分別列入了上海城市歷史文化風貌保護區域。
如山陰路地區,是上海各類住宅的集大成地區,幾乎所有近代居住建筑形式,舊式石庫門里弄、聯列式中式新里、歐洲聯列式花園里弄、日式聯列式里弄、雙聯式半獨立花園里弄和獨立式花園住宅,在這里應有盡有。徐家匯城市副中心周邊,存有大量多風格的花園住宅、名人故居,還有徐家匯天主堂、藏書樓、教會學校、圣母堂、老天主堂、徐光啟墓和電影制片廠等知名歷史建筑。五角場地區曾是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政府自主規劃建設的新市區,在中國近代城市規劃建設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至今留有上海特別市政府辦公樓、市立博物館、圖書館、江灣體育場等市級文物建筑保護單位,還有許多歷史建筑,其放射性規劃的道路,也很有特色。至于龍華地區,是一個千年古鎮,周邊有馳名中外的龍華古塔、古寺,有重要歷史文物黃道婆墓、鄒容墓,有上海蕞大的革命烈士就義地——龍華烈士陵園。開發、利用這些地區中豐富的歷史人文資源,可以建設豐富多彩的博物館點群。
蘇州河流經市區的沿岸地區是上海近代產業的發源地和分布集中地之一。特別是在中段呈“M”形折彎段附近,匯集了一批有代表性的上海近代工業和民族資本企業:阜豐面粉廠、福新面粉廠、上海啤酒廠、申新紡織廠、上海造幣廠等,還有不少近代市政設施,如宜昌路救火會等。這些老廠和相關的建筑、設施,無論在企業的發展歷史、企業文化、廠房宿舍學校,都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該地區已列入上海市12個歷史文化風貌保護區之一。建議結合地區規劃,加強對其中的特色建筑和設施的保護,配建適當數量與體量的公共設施,即可成為組合型的近代產業博物館群。使之與蘇州河的水體空間和兩岸綠化景觀建設配合,即可將其成為一個大型的觀光、博物帶。
黃浦江北岸楊樹浦段,集中著大批紡織企業。位于內江路側旁的原密豐絨線廠和裕豐紗廠,在十九世紀二三十年代建立時,曾經是規模、氣勢都很大的“現代”紡織廠,從現在仍基本完好地保存著的廠房、倉庫、住宅可見一斑。特別是老裕豐紗廠(后改為上海第十七棉紡廠)的廠區建筑保留十分完整,紅色的清水磚墻、建筑形式簡潔明快。建議結合黃浦江沿岸地區和單元開發計劃進行全面保護,擇各廠區有條件和有代表性的建筑,包括相關空間環境,辟作紡織業博物館,整體設計展示和參觀路線,供海內外游客觀瞻。
原江蘇省高等法院和會審公堂,分別建于1929年和1899年。前者為5層磚混結構的老建筑,立面保存著完整的帶民族復興特征的西方古典主義建筑樣式,壁柱垂直、頂部檐口的細部處理非常豐富。北側的會審公堂是3層的磚木結構,墻面有特殊的半圓券結構性裝飾。尤其是其2層內部原作公審之用的大廳,真實地顯示著清末民初司法建筑的特色。這兩幢建筑現為某廠的廠房和辦公樓。建議結合產業結構調整,將之辟作“近代上海司法博物館”。
位于制造局路754號的原“湖北會館”,是一座近代特色會所建筑,中西合璧的樣式,東、南立面帶有石庫門民居特征,內部有大院,所以一度曾改作小學使用。建議結合世博會外圍區域規劃,在舊區改造建設時,保留這類建筑,作為市民社區的博物、會展和文化活動場所,既延續地區文脈,又增加群眾文化空間。
可利用楊樹浦煤氣廠的老建筑、設施建設。該廠原稱“上海自來火房”,現為市級優秀歷史建筑保護單位。廠內迄今保留著1933年所建辦公樓、儲氣罐和高級職員住宅。這些建筑反映了當時“公共租界”首批興建市政設施和上海城市生活改善的歷史。其中的老儲氣罐為全鋼結構,多層鉚接而成,至今仍很堅固,無論是外觀還是內部展示功能,都是理想的展覽載體。
上海現有博物館數量與國際主要城市比較
ChinaRen搜狐招聘網站登錄幫助中心設置首頁廣告服務聯系方式保護隱私權About SOHU公司介紹
*《互聯網電子公告服務管理規定》

產業招商/廠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機:13524678515;?13564686846;?13391219793?
請說明您的需求、用途、稅收、公司、聯系人、手機號,以便快速幫您對接資源。?
長按/掃一掃加葛毅明的微信號

掃一掃關注公眾號
掃描二維碼推送至手機訪問。
版權聲明:本文由中國產業園區招商網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部份內容收集于網絡,如有不妥之處請聯系我們刪除 13391219793 僅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