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百年宋氏老宅滿地磚瓦碎屑曾被當煙業倉庫
東余杭路530號、526弄17-31號、原宋氏老宅。
老宅內部/本版圖片晨報記者張佳琪
“東余杭路上有個宋氏老宅,年輕時,常聽長輩們說起這處老宅,說宋家姊妹經常在家門口玩。”年過八旬的陶老伯頭發花白,步履蹣跚地走在東余杭路上,憑著年輕時的記憶,找到了當年的宋氏老宅。
陶老伯住在東余杭路附近70余年,早年大量的棚戶區都拆了,只剩眼前這幾幢老宅。據史料記載,這處老宅曾是宋慶齡童年居住的地方,也是孫中山和宋慶齡相識的地方。但如今,這處老宅久無人居,滿地堆滿了磚瓦碎屑。
在經歷了120多年的風雨滄桑后,這處老宅將何去何從?
記者在東余杭路上看到,不少房屋均已拆除,僅有一排老房子仍保留完好,這里就是宋慶齡曾經生活過的宋氏老宅。據資料記載,宋氏老宅的地址為“東有恒路628C”,即現今的東余杭路530號、526弄17-31號。
如今,“東余杭路530號”的門牌已不見蹤影,房屋久無人居,散發出一股異味。透過歪斜的窗戶往一間房屋里看去,里面堆著舊衣服、包袋和書報,還有食品袋、飲料罐子以及用剩了的調料瓶,一些生活垃圾雜亂無章地扔在地上,還有一只野貓站在屋內窗臺上。
走進老宅的弄堂里,滿地都是磚瓦碎屑,野草從墻角長出,蚊蟲在垃圾周圍飛舞。
記者推開27號的房門,一個中年婦女正在打掃衛生:“我們是拆遷隊的,讓我們把這里打掃干凈,先住進來,看管這里的房子。”記者從廚房走到客廳,一座木制旋轉扶梯直通二樓,客廳墻已發霉,多處墻皮脫落,墻上還粘著老住戶留下的掛歷。在露天的前廳里,一個簡易的抽水馬桶,就安置在房屋正門旁邊。
記者通過租戶留在木門上的手機號碼,聯系上了曾居住在此的李先生。他回憶,這里曾經是東余杭路小學的職工住所,他是學校后勤人員。“老宅里原來住了不少人,2015年底陸續都搬走了。”李先生說,住在530號有一位姓鄔的老太太,居住在此數十年,搬遷后還多次回到此處,“她說就想回來看看,我以前常聽她說這里是宋氏老宅”。
老宅真的是曾經的宋氏老宅嗎?記者從上海市孫中山宋慶齡文物管理委員會了解到,虹口區東余杭路530號、526弄17-31號(原上海東有恒路628C)即為曾經的宋氏老宅,這里曾經是一棟中西合璧的小洋房。據資料記載,此處是宋慶齡之父宋耀如1890年定居上海后購買的頭部處住宅,是宋慶齡在上海曾經居住過的地方。
在上海市孫宋文管委研究室收集的資料中,一封美國威爾斯利大學圖書館藏的宋美齡1917年致艾瑪米爾斯書信中寫道:“母親不喜歡住得離市區這么遠,她說這樣太不方便了,因此她的想法是搬回我們住在虹口的老房子,你記得我告訴過你,我們已經擁有了那所房子超過23年,結果是,現在那所房子雖然依舊醒目,但是那塊區域卻變得過于擁擠而令人不適……”
宋美齡在書信中所稱“依然醒目”的房屋,在美國人艾米麗哈恩(記者注:1935年來到上海)的《宋氏家族》一書中也有所提及,“這所住房由前至后筆直地伸向后院,里面分成四間大房子,查理(宋耀如)的書房、餐室,配有紅木桌以及立式小凳的中式客廳,擺設有鋼琴和舒適扶手椅及沙發的西式客廳,房子坐北朝南,通向一個寬闊的涼臺,全家人常在這里露天就餐。二樓四間屋子為臥室,分別歸父母、女孩、男孩和仆人所用,臥室后面有兩間浴室,浴室里裝有精美的蘇州澡盆,盆的外表有一圈黃色的龍雕,里層是綠色的釉質,盆內裝有冷水龍頭,熱水在樓下燒好,然后提上樓來用。”
除了中西合璧風格的建筑和內設之外,艾米麗哈恩曾提到,這座房子坐落在綠色的田野上,宋家的小孩們常常盡情地在野外肆意奔跑玩耍。“有史料記載,宋家的兩個姐妹之前在家門口的院子里騎自行車,可見住所的環境很好,活動范圍大,是個連立式的、小型的花園住宅。”同濟大學教授阮儀三說。
在這座飽經風霜的老宅里,曾經中西合璧的花園式住宅和精致的陳設如今已無處可尋。
據資料記載,1907年,宋家三姐妹離開虹口宋氏老宅后,這座宋宅迎來了它的百年變遷。記者調查發現,近120年來,這座宋氏老宅在戰亂中曾被侵占過,也曾做過煙業倉庫。這座老宅的業主宋子安(宋慶齡蕞小的弟弟)曾致函行政院分配上海各機關房屋委員會,他在函中這樣描述自家老宅的“經歷”:“嗣抗戰期內,先由敵人海軍復興班攫去,委托日本居留民團管理,由敵人居住,繼又交偽上海市財政局收租。”
記者在市檔案館記載的相關資料上查詢到,1945年11月19日,由當時的經濟部戰時生產局蘇浙皖區特派員張茲樹致上海市警察局宣鐵吾函中提到:“據密報,日資中支葉煙草株式會社在虹口東余杭路神戶商會倉庫藏匿煙葉約一千包……”
在此期間,老宅淪為當年前日敵中支葉煙草株式會社所管理堆置煙業的倉庫之一。直至1946年3月,當時的經濟部戰時生產局才將藏匿在此的煙葉及煙莖收繳完畢。
同年,宋子安在致文中說到:“房屋現已陳舊,如不急行大加修繕,難免有倒坍之虞,業已委托工程師進行領照,不日動工。”
2013年11月,上海宋慶齡研究會就“宋慶齡誕生地”召開研討會。據上海孫宋文管委員會副處長朱九琳女士介紹,關于此問題的研討要回顧到1982年。當年,日本學者仁木富美子在日本發現兩只空信封,是1914年前后由中國寄到日本轉交宋慶齡的,發信地址是“628CYuhangShanghaiChina(上海有恒路628C)”。1985年左右,在倪吉士(宋慶齡表弟)的帶領下,北京宋慶齡研究室的專家與宋慶齡身邊工作人員等,一起到宋氏老宅考證。
然而,關于“宋慶齡誕生地”至今沒有統一的說法,除了東余杭路的老宅之外,還有一處位于浦東川沙鎮內史地。2013年,浦東川沙內史地的“宋氏居住地”復建開放,而東余杭路宋氏老宅卻依然破舊不堪。
對于宋慶齡誕生地之爭,同濟大學教授阮儀三表示:“無論宋慶齡出生地到底在哪里,這都不會影響東余杭路宋氏老宅的意義,因為她們在這里生活過。”
記者從上海孫宋文管委員會了解到,宋氏老宅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孫中山與宋耀如真摯深厚的革命情誼就在這座宋氏老宅里萌發。
據朱九琳女士介紹:“現在我們正在做一個針對上海市孫宋不可移動文物點的確認,接下來做一個保護方案及調研報告,東余杭路宋氏老宅是被納入其中的。”
2008年11月,上海市孫宋文管委員會與虹口區委宣傳部、虹口區文化局合作,特邀同濟大學教授、歷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儀三,到東余杭路宋氏老宅現場踏勘虹口東余杭路宋氏老宅原址。
“東余杭路上的宋氏老宅很重要!一定要保留。”6月28日,記者采訪到了阮儀三教授,他表示,近年來孫宋重大紀念日上,他曾多次提出東余杭路宋氏老宅的重要性,但至今仍是一副破敗不堪的樣子。
對于宋氏老宅的建筑價值,阮儀三表示,曾經的宋氏老宅是一個“以中為本,以洋為用”的花園式洋房,如今“雖然原來的外殼還在,但房屋內經過多次改造,已面目全非了”。
“這里是宋慶齡童年居住的地方,也是孫中山和宋慶齡相識的地方。”阮儀三認為,“可以說宋耀如是孫中山在革命時期給予幫助蕞大的一個人,而東余杭路的宋氏老宅,就是一個重要的‘革命據點’。”
阮儀三表示,這里曾經環境優美,房屋建造精良,如果能夠合理地恢復原貌,將會給虹口區又增添一個亮點。
“東余杭路這一塊原來是一個棚戶區,我建議應該響應‘留改拆并舉、以保留保護為主’的思路,首先劃定保護區域,根據史料記載以及現存老人和親屬的回憶,盡快擬出修繕規劃方案。”阮儀三建議,在恢復房屋原貌的基礎上,要更加重視對宋家附近整體環境的規劃。
昨日,虹口區文化局相關工作人員表示,東余杭路宋氏老宅相關規劃目前正處于初步研究階段,有消息將會及時對外公布。

產業招商/廠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機:13524678515;?13564686846;?13391219793?
請說明您的需求、用途、稅收、公司、聯系人、手機號,以便快速幫您對接資源。?
長按/掃一掃加葛毅明的微信號

掃一掃關注公眾號
掃描二維碼推送至手機訪問。
版權聲明:本文由中國產業園區招商網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部份內容收集于網絡,如有不妥之處請聯系我們刪除 13391219793 僅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