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港奉賢園區打造綠色生態、宜業宜居新典范
上海臨港奉賢園區是中國(上海)自貿區臨港新片區發展高端制造業的重要基地。近年來,上海臨港奉賢園區通過“綠色生態”建設,成就了臨港動人的綠色環境,展現了和諧的綠色生產,彰顯了溫暖的綠色生活;通過“臨港藍灣”品牌建設,走出了一條“以產建城、以城興業、產城融合”的發展之路,形成了“上班是同事,下班是鄰居”的和諧畫面,打破了以往“產業與居住分離”的理念,成功打造了“會呼吸、懂生活、能思考、有活力、可生長”的溫暖小鎮。2021年,臨港奉賢園區成為上海市首家通過驗收的市級生態工業園區,為其他園區綠色生態、產城融合建設起到了示范作用。
讓生產的底色變綠,是產城融合的關鍵所在。上海臨港奉賢園區強化源頭“雙控”,始終秉持發展與保護并重的理念,制定了嚴格的綠色招商制度。在項目引進環節,通過產業類型甄別、項目質量把控及資源環境評估,提高項目準入門檻。在環境評估方面,開展入園項目的環保征詢和評價,組織專家進行可行性論證。
園區在招商階段及企業管理階段均嚴格執行污染物排放總量與強度的“雙控”制度,確保園區企業污染物穩定達標排放以及合法合規生產。園區單位工業總產值廢水、單位工業總產值固廢等指標大幅下降。
一方面嚴制度強把控,另一方面,園區也注重對企業的綠色引導。園區加大對企業的幫扶力度,幫助企業對口申請環保資金補貼,如上海市節能減排專項資金、清潔生產審核補貼資金、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發展專項資金等,加大對企業重點技術改造和節能減排的扶持力度,鼓勵企業向綠色、環保方向發展。同時,設立生態工業園區建設專項資金,支持企業開展綠色設計、環境友好產品開發、節能減排、環境管理體系優化等工作。
此外,園區還大力推進智慧信息技術與環境管理深度融合,建設智慧環境云平臺,開啟環境管理新模式。通過企業環保“三同時”(環境保護設施必須與主體工程同步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使用)、環境要素管理、清潔生產、環境風險等工作的信息化、集成化、可視化管理,實現全過程全生命周期環保管理。
2021年,上海臨港奉賢園區河道水質普遍達到I—Ⅲ類水質標準,空氣質量達到二類標準,空氣質量指數(AQI)優良天數達330天以上;土壤環境各項指標均達標,園區綠化率達30%以上。
園區綠色環境何以得到持續改善?據了解,中央園區按照“海綿城市”理念,設計透水磚、生態草溝、雨水澆灌系統,綠化面積1.15萬平方米,綠化率達75%,有效緩解城市綠地不足,提高雨水綜合利用率。通過鋪設透水磚,打造水自然滲透過濾的人造景觀;通過建設生態草溝,促進雨水儲存、滲透和凈化,水源經過充分的過濾和沉淀,用于澆灌系統噴灑綠地。
節水方面,園區持續關注水資源利用效率,鼓勵企業積極采用中水回用、水梯級循環利用等措施促進水資源節約及生產用水零排放,園區新鮮水耗強度持續下降,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持續上升。
園區以低碳發展為導向,積極推進綠色能源工程,在“臨港智造園”標準廠房屋頂建設全市首個蕞大的全額上網分布式光伏電站。累計完成7.5兆瓦光伏發電并網工程,每年節約電量約1100萬千瓦時,碳減排約2840噸,環保效益顯著。此外,園區與國網上海電力公司深度合作,構建綠色用能園區,通過對清潔能源(天然氣)、綠色能源(太陽能)的綜合有效利用,解決電力、綠色交通等能源需求,將臨港智造園十期建設成可持續、可復制、用戶可參與互動的綜合能源綠色示范園區。
建設低碳交通網絡,倡導綠色出行。園區購入6輛新能源汽車,在臨港奉賢中心和臨港智造園安裝新能源汽車充電樁,鼓勵園區職工和企業員工出行使用新能源公務車。在園區內投放500輛共享單車,引進“臨港1路”、“636路”、“飛路快巴”定制巴士等公共交通,推行綠色低碳出行。
在“雙輪驅動、產城融合”的發展理念指引下,上海臨港奉賢園區已形成生命藍灣、臨港智造園與臨港藍灣國際社區對應的生產、生活、生態“三生融合”。臨港藍灣社區已經建成上海外國語大學臨港外國語學校、國際足球青訓基地、社區服務中心、酒店商業等綜合配套設施,成為集“智能制造、智慧社區、低碳生態、宜業宜居”特征為一體的產城融合示范區。

產業招商/廠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機:13524678515;?13564686846;?13391219793?
請說明您的需求、用途、稅收、公司、聯系人、手機號,以便快速幫您對接資源。?
長按/掃一掃加葛毅明的微信號

掃一掃關注公眾號
掃描二維碼推送至手機訪問。
版權聲明:本文由中國產業園區招商網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部份內容收集于網絡,如有不妥之處請聯系我們刪除 13391219793 僅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