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豬住樓房苗苗睡機床——記者探訪金山奉賢兩座“農業工廠”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上海要做精做優做強頭部產業,走好高科技、高品質、高附加值現代農業的路子,大力發展綠色農業、有機農業、設施農業、精品農業。
在科技創新賦能產業振興之路上,位于金山、奉賢的兩座“農業工廠”,或許能夠提供可以借鑒的經驗。
養豬,以往給人的頭部個感官印象就是:臭。而在金山區廊下鎮上海松林生態農業園的現代化樓房養豬場,空氣中卻聞不到異味。這里的2棟豬舍,有4層樓高。一改人們以往對養豬場的固有印象,這里的豬豬們“坐”著電梯,“住”進了小樓房。
日日享新風,夏天吹空調,冬天有供暖;吃著精心配比的營養餐,還有機器人打掃衛生……為了讓豬豬們茁壯成長,豬舍的住房條件堪比“豪宅”。先進的環控系統、通風設備、降溫設施等一應俱全,能夠達到除臭、除氨效果。人、豬、物、料等,則有各自專用通道,完善的“防御體系”,有效防止疫病入侵。
如今,松林樓房養豬場年出欄8萬頭商品肉豬,相比傳統養豬場,可節約土地超八成。而它的精妙之處,還不止于此。
打開養豬場的“數字管理面板”,除了肉豬存欄數、飼料、用電量等常規數據外,你還能找到發電量、沼氣產量、沼液產量、有機肥產量等不少看似與豬無關的信息。原來,這座養豬場還能利用豬的糞尿,經厭氧發酵產生沼氣,用來發電或是“變身”天然氣。在科技賦能下,這座集約化、智能化的養豬場,不僅節約土地資源,更講究綠色低碳,連廢棄物也成了可以發電減排的“寶貝”。
去年12月,由農場沼氣轉化而成的天然氣正式并網通氣。數據顯示,兩棟樓房養殖糞污發酵產生的沼氣,形成了每年約175萬立方米天然氣,可實現銷售收入455萬元。而提純沼氣產生的副產品二氧化碳約150萬立方米,則用于設施大棚,相當于施了有機肥,產量至少提高20%。
廢棄物經過處理后,還能成為有機肥。得益于生豬養殖,廊下鎮的有機水稻、蔬菜、水果等種植,也多了“好幫手”——園區周邊12000畝農田,實現了“種養結合”生態循環農業。廊下鎮相關負責人介紹,2022年,周邊農戶使用豬場有機肥還田,可以減少化肥使用50%左右,每畝減少化肥成本300元。2023年,與松林簽約的綠色種養循環項目沼液有機肥還田畝數為12000畝左右,可增加農戶收益360萬元。
走進位于奉賢區莊行鎮的新葉村群超合作社,一整套立體機械化育秧設備約有5米高,著實讓人有些震撼。約十層機床上,整齊分布著1500盆秧苗。
“這里原本是玻璃溫室,現在你可以把它理解為一個‘工廠車間’。”合作社負責人顧永豪告訴記者,這座育秧工廠的亮點不僅在于整套的機械化設備,更在于能夠通過數字化系統,遠程控制溫度、濕度、光照等。如此,技術人員便可根據農作物生長的蕞佳需求量,調整環境參數,實現自動化育秧。
相比傳統的人工育秧,工廠自動育秧的步驟從8步減少到2步,所需勞動力也相應減少。“比如,傳統育秧需要經歷制盤、暗化等步驟,也就是將秧苗搬運到完全黑暗的環境中,等出芽后再搬出來。現在我們的‘車間’可以直接調節光照,也就省去了搬運的步驟。”顧永豪介紹,以前一到搬秧就要10人左右,現在所需工人數量已經減半,未來還有望減少到2—3人。此外,這種育秧模式出苗整齊、秧苗矮健、利于移栽。
顧永豪介紹,今年2月,這套多層循環運動式育苗機械化設備剛剛建成。“我們如今看到的這批秧苗,也是水稻育秧的首次大規模應用,相應數據還需要進一步測算并完善。而除了水稻之外,這座車間還可以培育麥苗、菌菇等。比如,麥苗生長周期比較短,它們在25-30℃蕞快生長,7天就能長大;菌菇則需要保持環境濕潤,不需要光照,適宜溫度在21℃左右。”
如此大型的機械化設備,在能耗方面是否有所增加?顧永豪介紹,設備所在的玻璃大棚采用光伏發電,白天用電維持溫度的同時加熱水箱,晚上用水泵進行熱量置換,工廠啟用期間基本不會出現耗電量增加的情況。
2000年出生的顧永豪,是一名標準的“00后”新農人。在奉賢莊行土生土長的他,從小就看著父輩養兔插秧。從原來覺得干農業“又苦又累”,到漸漸萌生興趣,顧永豪慢慢對農業有了新的思考。就讀于機電專業的他認識到,機械化、信息化可以幫助合作社更進一步,于是積極投身創新,發揮自己所長。
“上海寸土寸金,農業用地更是稀少珍貴。”顧永豪說,“我們希望在有限的土地上,盡可能創造更多的價值。”
奇安信齊向東:AI驅動安全已是大勢所趨
丁世忠委員:進一步激發中小企業發展活力

產業招商/廠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機:13524678515;?13564686846;?13391219793?
請說明您的需求、用途、稅收、公司、聯系人、手機號,以便快速幫您對接資源。?
長按/掃一掃加葛毅明的微信號

掃一掃關注公眾號
掃描二維碼推送至手機訪問。
版權聲明:本文由中國產業園區招商網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部份內容收集于網絡,如有不妥之處請聯系我們刪除 13391219793 僅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