薈·商業產業空間的賦能形態-上海臨港:園區上市公司No1
由內容質量、互動評論、分享傳播等多維度分值決定,勛章級別越高(),代表其在平臺內的綜合表現越好。
上海臨港地區(Shanghai Lin-Gang Special Area)規劃范圍在上海大治河以南、金匯港以東以及小洋山島、浦東國際機場南側區域設置新片區,面積為873平方公里,下轄浦東新區的南匯新城鎮、泥城鎮、書院鎮、萬祥鎮、大團鎮和奉賢區的海灣鎮、奉城鎮、金匯鎮、青村鎮、四團鎮,以及閔行區浦江鎮的部分區域。
(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侵權即刪)
2018年,上海臨港海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有限公司、舟山群島新區海洋產業集聚區、彩虹魚(舟山)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示范園、寧波梅山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示范基地、江蘇省通州灣江海聯動開發示范區5個產業園簽約成立長三角區域海洋經濟協同創新發展聯盟。
長三角協同發展的契機,給上海臨港園區帶來新的發展機遇。在2020年6月發布的《中國產業園區上市公司白皮書(2020)》中,上海臨港被評為“綜合實力榜第1名”。作為中國產業園區上市公司的“領頭羊”,在業務模式、產業資源、產業聚集能力、政府關系、區域合作模式、品牌影響力、資產規模、產品創新力等方面均處于行業前列,加之所處的上海自貿區、長三角區域的巨大發展空間,公司未來的發展可期。
(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侵權即刪)
2020年之后,上海臨港將更深入參與到上海自貿區臨港新片區的建設,作為上海市產業發展的推動者之一,上海臨港的核心競爭力至少有以下五個方面:
上海市人民政府關于深化完善雙特政策支持臨港地區新一輪發展的若干意見指出,進一步向臨港地區簡政放權。市、區兩級政府進一步向臨港地區簡政放權,市政府下放給浦東新區的行政審批事項,凡是臨港地區具有承接能力的,全部下放給臨港地區管理;浦東新區、奉賢區對臨港稅收區級所得部分全部留給臨港地區。
21世紀初,臨港集團應開發臨港產業區而生,著眼于上海市政府對于臨港產業園的“世界先進裝備制造基地和國際物流中心”的定位,將臨港產業區成功打造為汽車整車及動力總成零部件、船舶關鍵件、新能源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大型工程機械、大飛機裝備基地等成熟產業集聚區,表明承載產業發展是上海臨港與生俱來的基因。
2019年,上海臨港在園區招商方面統籌推進、精準發力、重點突破,統籌效果顯著,各園區板塊產業特色優勢互補,產業集群集聚態勢愈加顯著,品牌影響力持續擴大。
上海臨港在區域合作模式上進行創新,形成了“區區合作、品牌聯動”的模式,從根源上解決了不同區域政府之間的利益共享機制,打響“臨港”、“漕河涇”、“新業坊”等三大品牌,通過輸出管理團隊、管理模式與品牌價值,在浦東臨港、松江新橋九亭、閔行浦江、浦東康橋、奉賢南橋、普陀桃浦、金山楓涇等上海的十二個區縣以及浙江海寧、江蘇鹽城進行戰略布局,快速進行園區復制,極大地突破了公司的發展空間、提升了品牌影響力。
上海臨港地區位于浦東東南沿海,氣候潮濕多風,30%的規劃面積是新城規劃后圍墾成陸。以圍墾前海岸線為基準,規劃區全部位于距離海岸線km范圍內,處于陸地生態系統與海洋生態系統的交匯點,屬于典型生態過渡特點的海岸帶地域系統。該區域復雜、開放的生態系統特征,既有較高的生物多樣性.也具有易受擾動的生態敏感性。是上海市域生物多樣性較高的地區之一。
在宜居的同時,這里也很宜業——對照上海2035總規以及市委市政府對臨港的要求,基本明確臨港面向2035的發展定位:臨港地區是上海面向未來的重要戰略引擎,濱江沿海發展廊道上的綜合性節點城市,是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主體承載區,是以自貿區創新、產業發展創新、政府職能創新為特色的開放創新先行試驗區。未來,臨港將打造成為以世界級先進制造業產業集群為支撐的“國際智造城”,以產城深度融合、生態美麗、智慧宜居、海洋文化繁榮為內涵的“濱海未來城”。
上海臨港高舉踐行國家戰略的旗幟,以“產業發展的推動者、城市更新的建設者”為使命,在園區開發建設中,強化產城融合、產金融合和產學研融合發展,培育高質量產業、建設高品質物業、集聚高素質人才、形成高活力生態,為上海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建設以及城市功能提升作出了積極貢獻。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產業招商/廠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機:13524678515;?13564686846;?13391219793?
請說明您的需求、用途、稅收、公司、聯系人、手機號,以便快速幫您對接資源。?
長按/掃一掃加葛毅明的微信號

掃一掃關注公眾號
掃描二維碼推送至手機訪問。
版權聲明:本文由中國產業園區招商網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部份內容收集于網絡,如有不妥之處請聯系我們刪除 13391219793 僅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