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時代的傳統重生:上海奉浦苑自主辦報的成功探索
在這個快節奏、碎片化的信息時代,社區之間的溝通往往因為信息的海量轟炸而變得斷斷續續。然而,上海奉賢區奉浦街道的奉浦苑社區卻以一種傳統的方式再次煥發了活力——他們自發辦了一份小報《奉浦苑之聲》。春天即將到來,祝勤勇,這位69歲的業委會主任,正忙碌于為這份報紙準備新春特刊。這樣的現象引發了許多人的思考:在快速發展的新媒體時代,傳統紙質媒體是否還有存在的價值?
奉浦苑的例子向我們展示了一個嶄新的社區組織模式。在創刊之初,祝勤勇及團隊面臨著居民信息交流不暢的問題。過去,居民們與物業和居委之間常常產生誤解,彼此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遙遠。尤其是在進行舊房改造等重大項目時,居民們的意見和建議往往無法及時傳達,合作共建的理念變得更加困難。因此,祝勤勇決定通過《奉浦苑之聲》來改變這一切。
起初,祝勤勇為每個樓棟組建了微信群,以此搭建起居民與物業、居委之間的橋梁。但他很快發現,信息在龐雜的微信群中容易被淹沒,尤其是對年長的居民而言,電子產品的使用能力相對較弱,如何讓他們公平、便利地獲取信息成了一個難題。這時,周圍閃現的靈光一閃便是:為什么不試試傳統的紙質媒體呢?這份堅持傳統的《奉浦苑之聲》,正是應運而生。
創建這份報紙的初衷簡單而直接:讓每個居民都能清楚了解社區事務。這不僅是信息的傳播,也是社區治理模式的一種創新。社區的每一期報紙都會包含蕞新的居委、物業工作進展、居民好人好事、暖心故事等內容,真正為居民服務。在紙質報紙面世后,居民們在社區廣場的布告欄前駐足,轉眼間,這個新習慣悄然形成。
該報紙不僅是信息的傳遞平臺,更是社區凝聚力的提升工具。居民們開始熱衷于分享自己的故事,參與到《奉浦苑之聲》的編輯過程中。這個脫離傳統新聞媒體的報紙,實際上正在呈現出一種新的社交模式,鼓勵鄰里之間開展討論與溝通,甚至形成了微型的“競爭心理”,鼓勵大家成為社區的積極參與者。
《奉浦苑之聲》的發展過程中,編輯部逐漸形成了一套更為完善的內容機制。蕞初的排版設計和內容創作并不成熟,稿件數量也相對稀少。但隨著居民們對于報紙的支持與反饋,編輯部開始不斷調整與豐富內容。例如,設立“點贊臺”來表彰社區中的好人好事,以及“曝光臺”來警示那些違反社區自治規定的行為。這些充滿人情味的欄目不僅吸引了居民們的目光,也為報紙賦予了更深層的社區互動意義。
而在更廣的視野中,這樣的內容創新與豐富,實際上反映了當前社會對于社區自治與參與感的重新尋找。在《奉浦苑之聲》的內容中,我們不僅能看到本地居民的聲音,還能廣泛吸引到不同職業背景的居民,參與其中,包括醫生、退休干部、甚至是曾經的世界級運動員。他們的參與不僅是信息的擴展,更是在眾人之間建立了一種沒有界限的認同感。
雖然在互聯網時代,數字信息的傳播越發迅速,如何適應這一時代成為了每個社區治理者面臨的挑戰。在這種情況下,紙質媒體的回歸反而成為了新媒體時代的一種另類選擇。尤其是在居民結構中,有近一半為60歲以上的老年人群體,他們渴望而需要的信息傳遞渠道并非獨一無二。在這種情境下,《奉浦苑之聲》以觸手可及的形式,真正為久違的人情味注入了新的動力。
這不僅是對新舊媒體形態的有益融合,更是一種對于傳統與現代的辯證思考。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或許我們所需的并不僅僅是更快的傳播,更應該是更貼近生活的溝通方式。——《奉浦苑之聲》正是這一理念的真實體現。
作為一個自發辦報的社區,《奉浦苑之聲》的成功,不僅僅在于自己所展現出的親和力,更多地則在于它所啟發的對未來社區治理的新思考。每一個生活在這個小區的居民都有權利來表達自己的聲音,報紙為他們提供了這樣的平臺——一個能夠讓每個人的故事都得到講述與傾聽的場所。
在某種程度上,這份報紙的存在,象征著社區凝聚力的歸屬感與存在感。這對于當今社會而言,在重構社區關系與鄰里關系中顯得尤為重要。
《奉浦苑之聲》的故事未完,未來的展望仍在繼續。隨著社區的發展,如何在傳承與創新之間找到新的平衡點,依舊是挑戰。如果說紙質報紙能夠喚起人們對“附近”的關注,那么我們也應考慮如何更好地將新媒體的優勢融入到這一過程中,為社區提供更廣泛的選擇與資源。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奉浦苑的《奉浦苑之聲》不僅將繼續成為居民交流的平臺,更將成為新媒體時代傳統與文化的象征。從這個基層的探索中,我們也許可以發掘出更多適合未來的社區治理之道,讓每一個聲音在這里變得更加有力量。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產業招商/廠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機:13524678515;?13564686846;?13391219793?
請說明您的需求、用途、稅收、公司、聯系人、手機號,以便快速幫您對接資源。?
長按/掃一掃加葛毅明的微信號

掃一掃關注公眾號
掃描二維碼推送至手機訪問。
版權聲明:本文由中國產業園區招商網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部份內容收集于網絡,如有不妥之處請聯系我們刪除 13391219793 僅微信